Page 9 - 高考试题分析(2024年版)语文
P. 9
谈到这里,我愿意提出最重要的问题来了。那就是社会现象的研究
工作中观察者必须和被观察者取得充分合作。合作还不够,必须不分观
察者和被观察者而大家一同来分析大家的经验。
我在上边已说到科学的观察必须充分确认现象发生的情境,考虑到
一切会影响现象的因子。这是实验的真正意义。观察社会现象时,因为
语言材料的重要,最容易影响叙述现象正确性的是调查者和所要观察的
现象的人事关系。有些不肯正视这关系的学者,只提出一个“客观”的
空洞概念。但是“客观”是什么意思呢?是指对观察的现象没有兴趣,
或是没有关系么?这是不可能的。
一个人去观察一个现象必然是有兴趣的。你自己可以不问这问题,
可是被观察的人是不会不问这问题的。你不能不和这些人接触,谈话,
问问题。这些人必然要问:“这人为什么要来问我们呢?”——这问题问
得对的,因为一切调查的结果必然会影响到被调查者的生活的,不论是
好是坏。你说“客观”,人家不能承认,而且人家是对的,因为实际受
到影响的是他们,他们不能不防。于是调查者逢着“秘密”和“撒谎”
了。其实被调查者的“秘密”和“撒谎”是调查者的“秘密”和“撒
谎”的反映。人事很像镜子,你对别人的态度反射成了别人对你的
态度。
科学的社会研究第一是要认清自己的立场和目的。如果你是想去
“敲诈”被调查的人,那么你绝不会得到可靠的材料。天下没有不知道
自卫的人。社会科学绝不能从“斗智”的方法上得来。换一句话说,社
会研究必须站在被调查者的利益上。你如果要研究乡村,你必须同情农
民,为他们服务,你的研究结果必须是有利于农民的。不但你存心是如
此,而且你要用事实来证明,使农民相信你。正像一个医生对一个病
人,病人没有理由去欺骗医生,正因为欺骗的结果是自己受害。
一个研究的人是站在“不知”的地位,被问的是站在“已知”的地
位。前者对后者是“学习”而不是“拷问”,态度上应当是“尊重对方”
“执疑待决”。这种态度必然会得到对方的尊重和友谊,因而乐于帮助你。
(摘编自费孝通 《亦谈社会调查》)
- 162 -